top of page

友情

作者:鄭合修老師



【課程設計】

一般來說,我們不會把友情當成是一種品德。友情是一種人際關係,也是人與人之間情誼的表現。我們會為了交到朋友而高興,為失去朋友而哀傷。友情的狀況與人生是否幸福,是息息相關的。

友情,是我們的人生中如此美好的寶物。把快樂分享給對方,快樂加倍了;把痛苦向對方傾訴,痛苦減少了。每個人都想要知交好友,知交好友卻為何如此難尋?世上有這麼多傳頌友情的格言與文學作品,教導我們與朋友相處的秘訣。為何堅實的友情卻仍然如此難得?或許,是我們遺漏了什麼重要的事情。

我們衡量友情的時候常常只看到屬於情感的那一面,像是喜歡、討厭。卻忽視了友情還有關係到品德的那一面。許多得到友情與斷了友誼的故事,其實都跟品德有關。所以,在這個教案中,我們將與學員一起思考友情與品德的相關性。我們將會發現,友情雖非品德,卻非常需要品德。例如:信任、體貼、尊重、甚至細微如守時等等。

在教案中,我們首先要從對案例的分析,來探討友情對人生的重要性。接著,我們要透過學員自己與朋友相處的經驗,一同去檢視建立跟維持友情的過程是如何跟品德有關。我們所講的品德並不是指具備「所有」的品德,而是具備你我所在意的「某些」品德,例如:誠實、善良、正義、同理心、公平、尊重等等。事實上,不同的人所在意的核心品德常常是不同的。最後,我們透過交友的相互性,來指出我們期待朋友展現的品德,同時也應該是我們應該要求自己要擁有、培養的品德。



【對話實錄一】

問題:好朋友竟然跟我意見不一樣、不挺我!?這應該嗎?

老師:我們常常會遇到好朋友跟自己在同一件事情上有不同的看法。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你會覺得如何?

學員A:這很正常啊,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學員B:同意A的說法,這種情況很正常。

老師:哇!大家都是成熟的大人!不過,我們這些當老師的,在學校應該很常見到學生因為好朋友跟他意見不一樣而吵架吧?

學員C:沒錯沒錯,那些小朋友確實很容易因為這種事吵架。

學員A:對啊,每次還要幫他們調解這個調解那個,真的有夠累的。

學員D:不過,這種事等大家長大之後,就少了。畢竟大家本來就是不一樣的,意見不同也是很正常的。

學員A、B、C、E、F:同意D的說法。

老師:那麼,我還想問一個問題。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是真的如同我們所講的:「這只是一個很正常的情況」,所以毫無芥蒂、能完全用平常心對待我們的朋友嗎?

學員E:唔.......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即使理智上知道這種情況應該要平常心對待,但心裡面還是會有點不舒服。

學員A:是的,是會有點不舒服。只是時間稍過一會就好了,不會讓這個不舒服的感覺傷害到我們跟朋友的關係。

學員C:同意A的說法。

老師:那麼,大家認為剛剛提到的那種不舒服的感覺是什麼?怎麼來的?

學員E:就是畢竟還是會覺得朋友應該要給我支持,但是卻沒有。

學員C:對、對。就是支持。雖然理智上知道大家都不一樣,但是畢竟是朋友,他不一定要跟我意見一樣,但是情感上應該是要支持我的。不一定是支持我的意見,而是照顧我的情感。就是朋友雖然知道自己的意見跟我不一樣,也不會當面指責我錯了。而是會用有照顧到我的情緒的方式,來讓我了解我的意見沒有被他支持或贊同。

學員B:對!那種有話直說的方式有時候真得很讓人受不了。我都分不清楚這是「直白」還是「白目」了。

老師:所以,我們現在是不是同意,即使大家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意見不同很正常,卻仍然會期待我們的朋友應該提供給我們支持的力量?這種支持有時候是對意見的支持,但更根本的應該是情感上的支持?

學員A、B、C、D、E、F:同意。

老師:那麼,那些意見跟我不一樣的朋友是怎麼做,來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對我的情感支持呢?

學員F:我覺得他有沒有好好地聆聽、理解我的意見的內容很重要。而不是連聽都沒聽清楚就遽下斷言。那樣我會覺得他是來亂的。

學員B:然後我會很在意他有沒有站在我的立場為我想。可能我的意見對他來說是錯的,但是我的一些想法可能有一些特殊的背景立場。我會期待他的理解是能夠「體諒」我的。還有他讓我知道他不支持我的方式,也會盡量用我能夠接受的方式來讓我知道。這樣的朋友意見跟我不同,我就能接受。

學員A、E:同意B的說法。

老師:所以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學生因為跟朋友意見不合而甚至絕交的事,應該就沒那麼幼稚了。因為他們需求來自朋友的支持,在我們身上也是一樣的。只是我們人生歷練比較多,所以多知道一些,知道人都會不一樣以及我們自己要的是什麼。

老師:在剛剛的這些討論裡,我們提到了什麼事情是跟品德有關的嗎?

學員A:有啊,有體貼、同理心、尊重。

學員F:對,尊重很重要。即使是意見不同,朋友之間一定要有尊重。朋友跟我們有不同的意見,我們覺得他當然有提出他自己的看法的權利,這是包容也是尊重。朋友用我能接受的方式來讓我知道他跟我意見不同,這裡面也是尊重。

學員C:不過尊重不同意見應該也是有個限度的。有的事情真得就是會無法忍受。

老師:像是,臺灣這幾年最著名的、政治立場不同導致親友絕交嗎?

學員C:對對,就像這樣,還有一些社會議題啊,人生觀的不同也是。

老師:所以也不是跟朋友所有的意見不同都該包容跟尊重。是不是有些我們認為比較核心的看法跟立場的不同,會讓我們跟朋友之間無法相處下去?

學員B:應該是這樣的。畢竟我們都有自己的人生要過,跟意見衝突很嚴重的朋友相處,真得很痛苦。那還不如絕交算了。

老師:所以這也似乎關係到我們對「自我」的「核心價值」的認識。如果這個核心價值跟朋友沒辦法有共鳴、甚至產生衝突,那麼這個朋友相處起來真的會很辛苦。


【對話實錄二】

問題:你希望能夠交到什麼樣的朋友?

老師:大家會希望交到什麼樣的朋友呢?我先講我自己的想法。我希望能夠交到「能夠安心借錢」的朋友。

學員們:哈哈,這有點好笑。

老師:嘿,這個「能夠安心借錢」的朋友聽起來有點無厘頭,但這可是很厲害的唷。俗話說「談錢傷感情」,要談錢而不傷感情,真的是難度很高啊。接下來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一個能夠讓你安心借錢的朋友,是怎樣的?我們就先來想想借錢這個行為之中,會發生什麼事?以及朋友跟我們自己會有什麼樣的心情呢?

學員A:怕借錢不還。

老師:這個很經典。那麼要怎樣才不會讓借錢不還的事傷害朋友之間的情誼?

學員C:朋友自己很有錢,一點小錢借出去不會在意。

老師:這個有道理。但是要求朋友很有錢,這個條件有點太高了。我們不妨改寫一下條件:「朋友能夠評估他借我錢後,會不會影響到他的生活的正常運作?」大家同意這個條件嗎?

學員們:同意。

學員E:確實是這樣。如果會影響正常的生活,那就不應該借。如果要借,就應該以不影響到自己跟家庭的正常生活為原則。

老師:借錢還有什麼情況會傷感情?

學員B:我想到了一個,就是朋友變債主來向我催債討債。

老師:這種情況是不是像以下所講的這樣:可能我們一開始約定了一個日期要還錢。日期到了我卻還不出錢來。這時候朋友就開始拼命向我討債。那這時後雙方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學員E:我會想,我又不是故意欠債不還,而是真的有困難,還不出來。我會希望朋友能夠多寬限我一些日子。

學員D:我如果是那個借錢出去的朋友,我會希望對方遵守約定。當初約好該還的時候就要好好還。

老師:那麼,如果是我們自己有困難還不出錢來,我們是不是希望朋友能夠體諒我的處境?我會希望我的朋友能夠理解我不是會故意違反約定的人,而是真的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才這麼做。我希望我的朋友不要把我想成壞人,而是體諒我的困難、寬容我的違反約定。我會希望並且感激朋友做一些能夠保留我的尊嚴的事,對我有足夠的同理心。以上這些,都不僅僅是有沒有錢的問題而已。

學員們:同意。

學員F:如果有這種朋友,我都想借錢了。(笑)

以上兩個討論過程,就是咖啡屋中,我們一步步地,將我們自身經歷過的友情案例中的品德要素揭示出來的過程。


【思考要點及帶領技巧】

我們每個人,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處理友情的問題。也因此,每個參與學員都會是經驗豐富的友情達人。每個人的個性不一樣,遇到的境遇也盡皆不同。所交的朋友類形也都不一樣。在如此多元的友情類型裡,要將討論侷限於單種友情的類型與案例,將會很難取得學員的共鳴。有些人會想:我才不會這麼笨咧,犯這麼愚蠢的錯誤。

所以,我們的討論不在於告訴大家,什麼樣的友情是完美的模範。而是將討論的目的放在協助學員自省自己的人生經驗:在那些友情的事件裡,「品德」擔任了什麼樣的角色。讓大家在回想自身的經驗的同時,透過引導與分析,來逐漸掌握其中關鍵的品德是什麼。是誠實?是善良?還是尊重?那些曾經導致我們放棄友情的絕交經驗、那些現在仍然讓我們嚮往不已的好友類型,透過大家的討論,不難找出其中最讓我們在意的因素,大多是品德的問題。某些核心品德的不合,將會讓我們寧可放棄這段友情。

這樣的討論方式,最好能讓參與學員像朋友之間閒聊一樣地進行。而不是一個老師在講台上提供知識給學員的上課模式。因為討論的主體,就是學員與學員自身的經驗案例。

而在討論完我們對朋友的品德要求的最後,必須反過來問自己:我有什麼條件可以吸引這樣的朋友?這個問題將把對朋友的品德要求轉換成對我們自己的品德要求,正是俗話所說的「物以類聚」。如此,這個對於「友情」的討論才算完成。

7 次查看0 則留言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