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公平

作者:黃書平老師


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 1929-1968):「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的不公義,都會威脅到所有地方的公義。」(A threat to 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




【課程概念】

「不公平」是在教學場域中(或你是孩子的爸媽)很常聽到的魔咒,好比:「老師你為什麼先點他!不公平!」、「為什麼我就要讓年紀較小的人,不公平!」通常,我們會試著說「要給別人機會呀!」或是「你比較大啦!所以本來就應該照顧年紀小的」,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明天、後天還是要繼續處理同學間的地方「械鬥」,但為什麼會這樣呢?

除了每天要處理許多事情外,其實也可能是我們也從來沒沒好好思考過到底什麼是「公平」。應該要花點時間想想才是。本篇的思考進路,是在「促進正義」的前提下,針對機會的「平等原則」和「差異原則」進行討論。

首先,平等原則主要在說明「每個人都可以有一樣的公平機會」,也就是,社會制度應該要防止特定社群的財富過度累積,並讓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在這樣情況下,假設有兩個擁有相同的能力和意願的人,在發展上都可以取得相同的成功。差異原則則主張「社會制度必須有利於弱勢」,處境較好的人有義務分享利益來提升弱勢者的利益,藉此修正自然分配造成的不均衡,在這樣博愛的狀態下,相處融洽的人際關係也會使社會整體獲得更大的利益。

在這次的討論中,我們除了認識和討論到底哪種才更接近「你心中的公平」?最重要的更是在討論與延伸思考中,具體的去刻畫我們對於公平的理解和想像,並真正藉由思考,使品德內化成個人的價值觀,使實踐品德變得更有推動力。


【課程設計】

STEP1 前置作業:就從「不公平」來發想吧!

在豐富的主題中,要如何選擇一個「適合的主題」呢?你一定會心想,其實有時候我連要討論什麼問題都不太確定,這時候我會先推薦大家確認你的聽眾年段、教育程度和他們一起出現在這裡討論的理由,比如:此次是開設給全台教師的研習營,大部分參與者都有豐厚的教學經驗,但對哲學都相對陌生,因此可以選擇「課文相關」或是「校園生活經驗重疊高」的基礎課題。於是我選擇從「不公平啦!」作為共同討論的橋樑。

STEP2 學習單設計:設定路線是「教學」還是「探究」?

設定好主題後,就需要確認一堂課中你想討論哪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到底想帶出什麼樣的目標和影響呢?以「公平」為例,在設計學習單時,我會先預設兩條路線,一個是「以教學導向討論公平」、一個是「以內容導向討論公平」。差別在哪呢?教學導向,我會和大家多討論我如何融合傳統的「PISA」和由臺大哲學系李賢中教授研發的思想分析法「思想單位」進行教學,目標在於讓大家知道討論的方法論。內容導向則是類似大學討論課,專心帶大家思考一個概念和一個子題。選擇哪條路線的權力則交給學生,這會增加學生和教師的共識跟參與感。

STEP3 議題討論:分得不公平會不會也是一種公平呢?

我設定的議題是分配正義中「分得不公平,會不會也是一種公平呢?」因此我提供正反兩方的論述,先讓大家閱讀理解後,討論雙方說法有否衝突。並討論「社會如果可以讓相對弱勢的人獲得平等,是否也算是一種公平呢?」為了讓討論有所根據,我提供了時事〈大考加分?加分變成枷鎖?〉讓學員討論。在這樣的課程設計中,哲學家的正反觀點會先衝擊學員的思考,而案例會讓他們的討論有共同的焦點,如此一來,無論是知性的思考還是經驗的分享,討論都不會僅僅是靠著自己的想像與經驗來進行。

STEP4 結論回饋:公平的定義是否會改變?應要在什麼情況下,才能趨近實踐呢?

哲學討論一定會遇到一個問題:「課程結束後,老師到底要不要給結論?」針對這問題,我的回答是「不一定」。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你是在高等教育中討論學術,不會有結果其實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你面對的是剛接觸素養品德和學齡學生,你需要至少帶領大家得出一個結論還有指派作業,這就好比一開始旅行,大部分的人會選擇跟團,熟悉了以後就可以自助行,回到「公平應要在什麼情況下,才可能真正實踐呢?」學生大部分會給出「可能要考慮勞力和分配的情況」、「不同的背景文化也會造成不一樣對於公平的定義」,因此我必須再次強調,做結論並不是老師一次把結論說完要大家趕快做筆記,而是要在過程中,讓學生可以「練習」做結論。



【對話實錄】

問題:「一切平等」會不會是一種「不公平」呢?

老師:「如果有一顆『超公平星球』,在這顆星球上所有人都會被嚴格的要求擁有一樣的權利和資源,你會願意移民嗎?」

A:「我才不要,這樣我比較努力,沒努力的人就跟我拿一樣。」

B:「我會喔!因為大家都一樣就比較不會吵架,很多的歧視問題就會消失啊!」

C:「對啊!我也會,就像是如果包就是包,沒有名牌包,那我們就不會用包來判斷人。」

D:「我不會,也不同意剛剛的說法。如果做什麼大家都有一樣的權利和資源,這樣誰會想要多做一些啊?甚至有些職業如果沒有更多時間,很多事情就很難有突破啊!」

E:「我同意,那這樣發明家和創造者就會越來越少了!會不會保持了公平,反而影響到我們其他的生活品質和道德啊?」

F:「還有啊!這樣就沒辦法選擇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了,我覺得公平並沒有比這件事情重要耶。」

G:「我覺得現在的人就是太自由,發明更多、話更多,結果社會更混亂,要是我,我寧可住在那樣的公平星球,這樣至少大家的起點都相同,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社會問題。」

H:「我覺得其實要看個人的理念,讓想去的的人去住,不想去住的人也不要一定要他去住,這樣就皆大歡喜啊!像我的話,我就不要去住,因為我想要過我想要的生活。」

老師:「我們現在有三票是會移民的的,有另外四票是不會移民的。C你可以幫跟你意見相反的人歸納一下,用三句話說明會移民的理由主要論點是什麼嗎?」

C:「這種一切平等的方式,其實是一種不公平。他會讓多元消失,也會讓人沒辦法做自己。」

老師:「很棒!那他們的論點,你會同意嗎?」

D:「我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基本上我同意一切平等可能會導致一種不公平,但活下去和做自己如果二選一的話,我會選擇活下去,所以生活在平等星球沒有什麼不好的。」

老師:「那麼,你的意思是說我們必須二選一,如果想要生活下去就應該要更嚴格的執行,如果想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就必須在混亂中生活嗎?」

G:「喔!我懂了!其實這也不是二選一的問題,會不會有一種方式是各退一步呢?比如:要分配不那麼嚴格,但盡力符合。這樣就可以接近公平、接近安全又可以做自己。」

老師:「D,你覺得呢?你有被說服嗎?」

D:「好吧!我覺得有點道理,先同意好了,感覺跟現代的社會有點像。」

老師:「那有沒有人覺得不同意呢?好的,沒有!那我現在要請A幫他的反方,一樣用三句話整理一下會移民人的論點。」

A:「會移民的理由主要是安全考量,因為排除比較就不容易吵架。」

老師:「那這樣會說服你嗎?為什麼呢?」

A:「不會,因為你不能因為不想吵架或不安全,就放棄自己成為自己的機會。」

老師:「可是如果沒有公平安全的空間,人會不會也沒時間做自己呀?有沒有考慮移民一下?」

A:「好吧,我覺得應該要修正,這可能是個階段性任務,當大家沒共識的時候,通通一樣,等大家都有一樣的基礎,也有比較好的素養,再來追求自己好了。」

H:「等等,我想提問!這個階段是必要的嗎?就是一定要先規定大家都一樣,然後有穩定有知識後才能不一樣嗎?」

老師:「我覺得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但或許我們也該更近一步去思考一個"社會"到底需要怎麼樣的條件才能真正地擁有公平?比如:首先,每個人都要接受和完全遵守一樣的原則;第二,這個原則必須符合多數人的正義;最後,人民必須要有道德感,最後才能真正的落實。只是這聽起來有點太理想,大家覺得要怎麼真正的應用在現實世界呢?」


【教學技巧】

1. 要設定明確的討論時間

一客好的牛排,需要明確的烹煮步驟和時間,還要確認食用者要在一定的時間品嚐,思辨討論和煎牛排、吃牛排一樣,你必須要有非常清楚的步驟(比如我用思想單位)、固定的時間(每個單位都有它分配到的時間),最後和食用者告知正確的食用方式(這個時間內我們要討論此問題)。這樣做有個好處,除了你可以掌握課程的節奏,也會讓其他討論者有時間壓力,進而有比較有效率的方式產出。

2. 要透過觀察,確認討論中的角色

如果想讓學習者從教室的旁觀者,轉化為教室的主體,那你必須先像寫劇本一樣的確認角色設定,也就是,你需要提前到教室先觀察你討論者的個性和跟他閒聊,大致確認他可能的屬性和討論路線,在適當的問題善用它的特質,比如:讓較浪漫的人處理前面的「有什麼」、「是什麼」,而不是選擇要他結論、讓較務實的人處理「應怎樣」作結論,而不要他處理需要抽象和變動的推理,比如:「如果沒有會怎樣」。

3. 不要把自己當老師,也不要把學生當小孩

不管談話的對象是幾歲,態度上盡量不要去設限他們的可能性,也不要因為自己討論了很多次,就釋放出一種「其實我都知道結果、只是我現在就是要花時間陪你們討論」,這會讓整體的討論氣氛變的很不來勁。事實上,即使討論過很多次,老師和學生都會獲得新的體驗,一個有趣的討論不僅可以讓學生從發想到推論都能有更完整的學習空間外,也可以維持老師本身的能量。

4. 重新詮釋教學方法,不用放棄自己原本的習慣

在我過去運用傳統的PISA教學的經驗中,特別注重三大部分,包含:第一、擷取資訊的能力。能從閱讀的文本中,找到所需的資訊;第二,解讀資訊的能力。閱讀後,能否正確解讀資訊的意義;第三,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將所讀內容,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想法和經驗相連結,綜合判斷後,提出自己的觀點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想法和經驗相連結,綜合判斷後,提出自己的觀點。直到後來認識了思想單位,我慢慢的將思想單位融入我的教學中,找一個自己習慣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造,而不是重新學習,這會讓你更事半功倍。


【推薦閱讀】

1. 吳澤玫(2017)。《正義:為弱勢發聲,與我何干?》。基隆市:傳愛家族傳播文化。

2. 李賢中(2020暫定出版)。《貓道上的哲學家:思想單位概論篇》。基隆市:傳愛家族傳播文化。

3. 林火旺(2004)。《倫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4. 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2018)。《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陳信宏譯。台北市:先覺文化。


54 次查看0 則留言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